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25年4月开始对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进行发掘。此次发掘是主动考古发掘项目,同时作为我校2022级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的专业实习。项目总负责人为首都师范大学袁广阔教授,朱光华副教授担任考古领队,首都师范大学王涛、陈宥成、范佳翎、杨月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通等老师指导,我校考古队员包括2022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共20余人参与发掘。
一、遗址简介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以东约13公里的苗桥镇曹楼村,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起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展开正式考古发掘,同时进行全面勘探工作。遗址大体以王庄村为中心,总体呈南北向的狭长椭圆形,范围介于武庙村、王楼村、曹楼村等村庄之间,总面积逾60万平方米。遗址所在区域为豫东黄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高度不足50米,遗址以南约10公里、以北约5公里分别有沱河、王引河流过,据清代县志记载遗址附近有濉水故道,该河道在遗址东南分出岔道,向北漫延形成一片宽400多米的浅滩,并延伸至遗址中部形成水道密集、交错纵横的网状结构。河网结构外围被水道环抱形成近似环壕的布局,主要围绕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地,推测应为墓葬区以外带有防御性质的围沟,其年代与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地基本同时。
展开剩余90%王庄遗址是迄今所见大汶口文化分布区最西端的大型中心聚落,其规模、等级与社会发达程度相比其他地区同类型遗址毫不逊色,该遗址的发现为重新认识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研究距今五千年前后东夷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变迁提供了新材料(据首都师范大学等:《河南永城市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考古》2025年第5期)。
二、实习纪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考古学专业的特殊性尤其在田野得到体现。每一位来到遗址实习的同学都选择了在实践中见真章,在基地宿舍和老师同学同吃同住,组成一支团队,缔结更紧密的缘分,超越书本的高度和厚度去抚摸古老的痕迹。第一次实操RTK,第一次用相机拍下发掘的探方,第一次学习修复陶器......如果把考古比作一场武林,那么实习就是“练功期”,练钻探刮面的外功,练分期断代的眼力,也练久久不息的内劲。无数的第一次都是必经的磨练,无数的挑战和新奇体验也在这三个月中不断刷新,环环相扣,组成通向更广袤天地的坚实回环。
除了自我的修习外,与同学及时互通信息,与民工师傅讨论合作,向老师们虚心请教,也是不可或缺的“切磋”。正是在这样互帮互助的友好氛围中,考古实习有苦也有乐,置身其中的每位队员都更好领会了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学习纪实
考古学的魅力,还在于践行着古老的智慧——“致知在格物”。考古实习本身就是最典型的“格物”以求“致知”,与书本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探方,是我们格物的课堂,厚土之外,亦有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知识殿堂。工作之外,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充实而多彩。
4月19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受邀来到永城王庄考古实践基地,向基地师生致以亲切问候,鼓励同学们扎根田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发扬首师精神,贡献首师力量,并带来题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中原成就》的讲座。
5月18日
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永城王庄考古实践基地全体师生与河南大学商丘校友会三十余位嘉宾面对面交流学习,开展“走进永城王庄遗址”主题座谈会,对于王庄遗址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邀请三位来自校友会的老师分别带来报告。
5月末尾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在一个半月的田野考古实践后,利用间隙时间组成考察小队,由陈宥成、范佳翎二位老师带领开展专题学术考察教学,旨在拓宽视野、增长学识,为下一阶段考古实习夯实基础。此行立足田野实践基础,以徐州丰厚的两汉遗存为课堂,深化了对汉代物质文化、丧葬制度、技术成就的具体认知,亦引发对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实践思考。
6月
响应国家文物局“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的号召,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公众考古活动成功让沉睡5000年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以直播为眼,看见文物的光芒;以游戏为桥,触摸文明的温度,通过沉浸式直播、互动体验与专家解读,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活力,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彩。
7月
王庄遗址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田野考古实习专项验收。
此外,由考古队员组织发起的“乡约寻古,‘豫’见王庄”历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联合苗桥镇综合文化站、永城王庄考古遗址,在苗桥镇综合文化站举办了“薪火禾苗:红色考古乡土课堂”支教活动,面向永城当地30余名中小学生展开考古科普、理论支教、红色宣讲活动。本次支教活动融合了普法教育、考古知识普及、红色精神传承与传统文化体验,有效提升了当地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历史认知与文化自信,实现了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
假如天空是所有没有翅膀的生物所心向往之的彼端,那么抵达天空的方式,除了飞翔,还有生长。对于立足于大地上的每一个人,后者都是更切近有效的途径,对于考古与考古中的一切人与物尤其如此。这三个月,我们看过千万朵云彩奔流的壮丽,也萦怀雨季相依而行的情谊。我们看过炽烈如火燃彻诸天的霞光,流过绵绵不尽的汗水,吹过豫东大地带着湿气的晚风,也在一起炖汤、烧烤、包饺子的闲趣里,思索那时那刻处于斯情斯景的意义。
王庄那些在光阴的间隙里静默流转的花与水,还有三个月来和老师、同学、民工相处的点滴,这些留在脑海中的图景,有一种简朴的幸福,缓慢咀嚼,自有悠长余味。
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总是在追寻意义。然而,也许能够经历这些,共度以上言述中有尽未尽的一切,已经是这一趟最大的意义。
四、收获与感想
舒嘉文:
本次实习作为我的第一次完整的田野实习,是我考古生涯中的重要一步,对我来说也是极其宝贵的成长经历。这次田野实习让我的学术基础更加扎实,同时也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考古工作还原历史、连接古今、服务社会的重要价值。本次田野实习的实践让我掌握了田野考古工作中所需的各项规范操作技能,相信这些技能在我日后的学习、工作中都会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此外,此次田野实习还深化了我对于中华文明的理解、增强了我的文化自信心,也令我体会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在增强文化自信中的独特作用。作为一名新时代考古人,我将以此为新起点,夯实专业基础,学习考古知识,积极推动考古成果转化,为传承中华文明、探索文明根脉贡献青春力量。
郑蔡知语:
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考古不仅是发掘过去,更是在触摸文明的温度。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说:“考古学是读地下的书。”每一铲土、每一片陶,都是时光的碎片,连接着古今。烈日下的辛苦、惊喜时的激动,都让我对这份事业有了更深的敬畏。考古不是浪漫的冒险,而是严谨的科学与执着的坚守,需要耐心,更需要热爱。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根。
王禹深:
考古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发掘过程中遇到雨,就要停止工作,与当地的村民打好交道更是重要,想要高质量的完成考古工作,多方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并且要在整个过程中排除万难,才能到达任务的终点。
考古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或许,发掘出的遗物不能拼成典型的完整器物是常态。但无论遗物的多少,土壤的变化与包含物的性质是一定能分析的,结合考古地层学的内容,将之研究透彻并清楚该遗址的时期,土壤特点等,也是我们这一遭所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东西。
陈媛媛:
行路至此,与考古已有三年的缘分,我先知先觉地明白这次考古实习意义非凡,注定难忘。毕竟高考填报志愿将考古作为第一志愿时,我脑中就是一层层剥开的土地。出发前恰好看到叶嘉莹讲李商隐的“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仿佛先见的神谕般。于是我带着这份神谕和十八岁时对考古最初的幻想来到这里。
墓葬区悬挂着“展现可亲、可敬、可信的中国”的标语。许多号召只是在高悬着,可我却真实地想为这一个做些什么。第一片陶片,第一块骨头,第一个遗迹发现时兴奋而小心翼翼,我亲手发掘并收集了中华千年而不绝的文明,千年前的制陶人和我触摸过同样起伏的纹饰,这是何等奇妙。
而煎熬亦是可感的,高温炙烤,早起和身体的疲惫展现着皎洁月亮的另一面。可是所幸土色没有麻痹知觉,因为上面的我们实在鲜艳。在这里,时间太有实感,生命太有重量,席地而坐吧,趁着只有泥土,而高悬的不止太阳。美化考古事业毁坏的不仅是考古本身,更是掩埋了无数为其奋斗而“煎熬”的考古工作者。
氤氲的水汽潮湿了一切,太阳摇摇坠坠,月亮也从不躲藏,一切安稳而茁壮。在平原沉默着生长了第二轮作物,绿得一如来时模样的时候,我们离开了。一切都在生长,珍贵的情义,考古的理想。
胡杨:
从隔着荧幕、文字与护栏,到双脚真正地踏在考古发掘的探方中,当亲手揭露一层层文化的堆积,站在千年前的地面上时,从旁观者转为亲历者,才真正感受到田野考古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本次实习是极其宝贵的成长经历,让我夯实了基础,明晰了不足。通过实践让我掌握了诸如遗迹发掘、地层划分、RTK、器物绘图、器物修复等的规范操作技能。这次实习如同一个熔炉,将我们熔铸成工作生活中朝夕相处的伙伴,被汗水与泥土糅合的日子,淬炼成青春最坚硬的回忆。作为新时代考古专业学生,这段经历激励我在学习考古,探索文明根脉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郑熙:
这段宝贵的田野实习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田野考古发掘是整个田野考古工作中最核心、最具挑战性的环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考古工作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洛阳铲勘探、探方发掘、地层学判断、遗迹清理、遗物提取与记录等核心技术,更需要严格遵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田野考古发掘,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取真实、完整、多层次的考古信息,从而为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形态、技术水平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提供坚实可靠且内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撰文|彭馨仪
编辑、摄影|郑蔡知语 彭馨仪
审订|王涛老师
探方之下躬行处,纸上得来亦匪浅。
发布于:北京市粤友钱优配-配资公司平台-配资炒股票-股票配资公司一起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