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洋务运动启动以来,清朝的统治者就一直在琢磨如何增强海军实力。然而到了清朝末年,经过了许多年的尝试,他们依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才算是强大的海军。特别是从中法战争到甲午战争的表现,清朝的海军往往被看作是港口的守护神,而没有真正重视海军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以福建水师为例,1884年在与法国海军的交战中,简直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那时,法国舰队毫不掩饰地驶入马尾港,福建水师不仅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反而眼睁睁地看着敌人肆意进港,最终爆发突袭,整个舰队在短短时间内几乎全军覆没。那一场战斗惨烈至极,令人不忍直视。
到了1885年,南洋水师也与法国舰队遭遇。但这一次,他们选择了散开躲避,而不是正面迎战。最终,靠着岸上的炮台,南洋水师才勉强抵挡住了敌人。然而,这种防守型的战术不仅没能保住海军的尊严,也未能挽回战局,实际上等于交出了所有主动权。
展开剩余71%到1886年,北洋水师的表现虽然有所不同,丁汝昌那时还信心满满地带领舰队去到日本的长崎。然而,回顾福建和南洋水师的战斗,胆小的传统已经根深蒂固,北洋水师能否做出实质性的突破也实在令人怀疑。
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的镇远号触礁事件无疑是一个悲剧的缩影。1894年,这艘本应为海军骄傲的巨舰,因躲避雷电误入暗礁区,导致船身严重受损,出海作战的能力几乎丧失殆尽。这一事件的发生,充分揭示了清朝海军在战略眼光和操作水平上的巨大缺陷。
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北洋水师在刘公岛一带会布满水雷。事实上,在两个月后的威海卫防线,日本舰队即将包围时,北洋水师为了防守,竟设计了一个极其荒唐的方案——封锁自己的出海口。想象一下,东西两岸用木栅栏严密封堵,水面上布满了大量水雷,虽然自认为是一道“防线”,但实际上却是自我封锁,连自己想出去都难,何谈抵御敌人入侵。
日本舰队看着北洋水师的这些布置,简直懵了。他们无需费力去摧毁任何东西,北洋水师自己就已经给自己设下了死路。这种“自封”战术,只能让敌人看笑话,而自己在战场上彻底失去了主动权。
从中法战争到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战术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一直依赖于陆地炮台作为主力防线。正如以往一样,自己的海上出路被牢牢封锁,敌人却早已在周围虎视眈眈。
对于北洋水师战败的原因,人们常常责怪李鸿章和丁汝昌过于保守,缺乏创新。然而,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实际上这种过度依赖防守的海防理念,已经算是清朝当时海军思想中的“高级操作”。再比如那个特别的镇字号蚊炮船,虽然它大炮威力十足,却因结构不稳,甚至连自己的船员都难以承受。一旦开炮,船身就会剧烈晃动,这种船不仅速度慢,甚至连追敌都成了奢望。虽然这种舰船最早是由欧洲人发明,但由于性能低劣,它们很快就被舍弃了。可惜的是,清朝却把它当作“宝贝”来珍藏,结果却变成了鸡肋。
黄海大战期间,北洋水师的镇东号与其他舰队一起摇摇晃晃地出发,但由于设计缺陷,它在遭遇日本舰队时只能在远处无奈地观望。到了威海卫的最后一战,虽然表面上还有一支所谓的“十大舰队”,但实际情况却是,这支舰队的主要部分,都只能在家门口转悠,根本没有战斗力。
北洋水师的镇字号蚊炮船就如同行动缓慢的蜗牛,它们不仅无法与敌人抗衡,甚至在战斗中一开炮就有翻船的风险。平远号在黄海战斗中主炮被击毁,独一无二的炮型号也无法更换,使得它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济远号则以“跑路高手”著称,最终只剩下了极少数几艘能继续战斗的舰船。广丙号在被日本围剿时,也只能勉强撑住场面。
除了这些不堪一击的船只,镇远号的情况更是可怜。它早已受到战术限制,根本无法发挥任何作用。最终,北洋水师只能选择投降,结束了这一场本应奋勇抵抗的战争。
清朝末期的海军力量几乎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无论装备多么先进,若没有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再好的舰船也只能沦为任人宰割的靶子。
发布于:天津市粤友钱优配-配资公司平台-配资炒股票-股票配资公司一起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