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是一个人最现实的愿望,特别是退休老人,越往后退休金越多,希望活万万年才好。
多子多福是老一辈人的愿望,特别是上世纪四十到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孩子。
可是,尧帝却这样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现如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家庭,并没有因为老人长寿,孩子多,就幸福美满,反而是内耗不断。
从养老孝老来说,人到晚年,有两个风险点,需要早知道早准备。
01
第一个风险点:兄弟一块肉,妯娌是刀俎。
很多家庭,在孩子没有成年之前,会打打闹闹,但是从来不会伤筋动骨。
孩子成年了,开始找对象,结婚,家庭关系就开始变化。按照传统习俗,女儿出嫁,男人迎娶。
有几个兄弟的家庭,迎娶了几个儿媳,看起来是其乐融融,但“人心叵测”,矛盾就来了。
儿媳是外人,也不和公公婆婆共情,也带着一份私心,就使劲维护小家庭的利益,把大家庭变得很糟糕。
老年父母,是大家庭的主宰者,大家庭的坏,首当其冲就是老年父母受苦。
和我同村的张婆婆,丈夫过世早,独自拉扯四个儿子长大。
儿子们刚刚成年,都去打工,都会寄钱回家。张婆婆过上好日子。
儿子们找了媳妇之后,就陆续分家,也没有人给张婆婆钱了。儿子们的钱,都是儿媳管着。
小儿媳分家最晚,得到大家庭的财产最少。那时,三个儿子早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走了。
小儿媳对张婆婆也最恶,不孝顺。其他三个儿媳,爱比较,自己才不想多吃亏。
晚年的张婆婆,一直独居,儿子们的家都容不下她。张婆婆最后几个月,自己拄拐做饭,有一顿没一顿。
多数公公婆婆,为了不让儿子为难,想尽办法维护儿子的婚姻。因此,公公婆婆一忍再忍,向儿媳示弱。
在封建年代,女人要三从四德,对公婆低头。现在几乎是反过来了,公婆低头,儿媳反而趾高气扬。就是儿子要尽孝,还要看儿媳的脸色。
所以,儿媳进门的时候,老父母的晚年就有了一个风险点,一切都要看儿媳的品行。
02
第二个风险点:白发人送黑发人。
我们看到,现在的人均寿命,都七十多,快八十了。
我们的身边,随时可以找出几个八十多岁的老人。
长寿成为了现实,让人很开心。
但是很多人忽视了一点——人均寿命是大家平均的寿命,也就是说,大概有一半的人,超过人均寿命,一半的人活不到人均寿命。
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
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匆匆忙忙告别人间,也是常见的。
当老人到了八九十岁的年纪,这时候儿女也五六十岁了。是不是所有的儿女,都健健康康的,都活着?这是一个悬念。
很多家庭里,老人九十岁了,还活蹦乱跳,而老人的某个儿子已经走了,某个儿子病恹恹的。这家庭的人口情况,出现了倒挂。
一旦出现过“白发人送黑发人”,就意味着老人以后要被孝顺,困难重重。
第一,所有的儿女,都得到过大家庭的东西,都有孝顺的义务。但是已经走了的儿女,无法尽孝,其伴侣也没有法定义务。就造成了孝心的失衡。
第二,万一所有的儿女都过世了,老人就只能靠孙辈。这隔代的孝顺,靠不靠谱,不好说。这样的情况下,老人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第三,老人的子女走得早,一些迷信的人会说,是老人贪图子女的寿命,才活那么久。这确实令人心情难受,精神受打击。
司马光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本来指望儿女尽孝,但是儿女却比自己还走得早,更虚弱。晚年还可以依靠谁呢?
03
如何应对晚年的风险,哲学家庄子提出一个办法:鹑居而毂食,鸟行无彰。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像鹌鹑一样随遇而安、居无常处,像鸟儿一样吃东西,在天空飞翔,但是不留下任何痕迹。
延伸一下,做人尽管对子女好,不求什么回报,善行无辙迹;做人怎么过,都知足,要顺势而为。
做父母的,把子女抚养大,这是自己的义务。至于子女如何反哺,那随意好了,不指望,就没有失望。
做父母的,根据时代的变化,安排自己的晚年,把“多子多福,养人防老”的传统撇弃。
比方说,现在很多地方,允许六十岁之前,缴纳养老保险,农村人也可以有农保。利用政策,让自己在六十岁之后,每月有千百元,这钱就不求人。
还比方说,社区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用房子养老等模式,也在推崇之中。老人应该学习,综合运用。
当然,做父母的,也要想办法,排除养老的风险点。
对儿媳,应该积极帮助,尊重,视如己出。儿媳感受到公公婆婆的爱护,反哺就可能了。
对女儿,也如儿子一样去养,女儿可以成为养老的人。不要总以为,这是泼出去的水。
对儿子,有好的工作建议,让儿子健健康康的,少熬夜,少抽烟喝酒的陋习。
对孙子,也有爱护,打造好的隔代亲。
幸福的晚年,无外乎是金钱和人情的基础好,是做人有远见。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粤友钱优配-配资公司平台-配资炒股票-股票配资公司一起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