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图文激励计划
通过旧照片回望历史,再通过旧照片展望未来。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一名来自八零后的宅男,专注于为读者们搜集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照片。今天我会继续和大家分享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带你们一起回顾那个时代的点滴。
众所周知,在20世纪初期,日本为了在中国实施其殖民统治,派遣了大量的探险家和学者。他们在中国的各个地区进行深入的考察,搜集关于天文、地理和历史变迁等各个方面的资料。这些探险者除了进行专业的调查研究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拍摄大量的照片,并通过媒体向日本民众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借此唤起他们对于中国的关注,以为日本进一步的侵略行为创造条件。其中,《亚东印画》便是这一系列活动的代表之作,它是日本探险家和学者在中国探险后的产物之一,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瞬间。
展开剩余81%《亚东印画辑》于1924年9月(日本大正十三年九月)正式创刊,出版单位为“满蒙印画协会”,首批发行则是在中国的大连。《亚东印画》每月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发布十张影像,展现了关于中国、朝鲜和蒙古这一区域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艺术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素材丰富且涵盖面广。
这本期刊在历史舞台上屹立了整整19年,直到1942年(日本昭和十七年)才停止出版。《亚东印画》为每一张照片配上了印有日文的说明标签,内容包括题名、拍摄地点以及简要描述等。这些文字说明与照片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影像作为历史资料的价值,广泛引起了后世的关注和研究。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起了令全国震惊的“九一八”事变,随即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到了1932年,他们更是成立了伪满洲国,从而在东北地区实施了更加严酷的殖民统治。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一组老照片便是来自《亚东印画》,拍摄于1934年,真实记录了当时东北的生活场景。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欣赏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吧!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东北海伦的牌坊。这个雕刻精美的牌坊是为了纪念海伦厅的同知辛天成的政绩而建,然而这座牌坊于1921年遭遇火灾毁坏,后来在1925年进行了重建。可惜的是,这座历史的见证者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在照片中,牌坊上悬挂的匾额分为三块,其中铭文包括“除暴安良”、“三度来苏”和“竹马三迎”。有意思的是,匾额上的“除暴安良”实际上是在歌颂当时的日本侵略者。
再往下我们来看,牌坊下的道路泥泞不堪,显示出在那时并未进行有效的硬化,行人和马车在这样的路面上行走,无疑是非常艰难的。
接着,我们转到呼兰城。呼兰四望亭的壮丽景观和呼兰的石像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知道石像上的人物是谁吗?
然后来到了海伦的店铺,从店铺的招牌上我们可以辨识出这家店是一家茶叶店,店内的陈设虽然简单,却充满了那时生活的气息。
接下来是绥化的道路,照片中可见路面状况同样泥泞。而在海北,天主教堂的建筑风貌也让我们回想起那段历史。
此外,快速发展的北安镇在当时的情境下,成为交通与商业交流的重要地点。可以想象,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马车无疑是重要的运输工具,地面留下的车辙就是当时繁忙的生活缩影。
我们也不应忽视泰安的街头,那些店铺的招牌各具特色,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白城子和葛根庙全景的景象交替出现,葛根庙的木堂也是当时的重要宗教场所。
喇嘛街的布置,怀远镇的宁静,杨子云的医馆则专治内外两科各种疾病,连黑红伤症的民众都能寻得医治。
最后,我们瞥见了一位正在用泥土夯墙的农民,这一幅画面真实地记录着他们的辛勤劳作。此外,照片中还有日本人的墓地和索伦的风土人情,甚至索伦郊外那些身穿恐怖面具的僧人都成为了当时独特的风景。
我想说的是,日本侵略的野心绝不能被遗忘,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不让历史重演。各位朋友们,如果你们有想要了解的老照片或者历史故事,请在评论区告诉我,我会努力搜集并与大家分享。
发布于:天津市粤友钱优配-配资公司平台-配资炒股票-股票配资公司一起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